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多元”探索发展 “多维”破零复壮

  • 国际
  • 2024-12-22 08:54:21
  • 31
共和县恰卜恰镇上塔迈村枸杞基地,群众每天采摘枸杞收入可达一百三十元。 2016年藏绣专业学生实训教学。 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安置点。 村集体经济助力困难群众。图片均由共组宣提供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是巩固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   利用3年时间集中力量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发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结合农村牧区实际,探索出集体股份分红、盘活集体资产、光伏扶贫带动等6种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共和路径”,为青海省有效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提供了实践指导。   脱贫攻坚,青海的主战场在农村牧区,难点焦点也在农村牧区。作为农村牧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集体经济一头连着脱贫攻坚,一头连着乡村振兴。   位于青海湖以南,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因生态脆弱,环境艰苦,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导致这里产业底子薄,贫困人口深度和广度大,是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以3年时间集中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共和县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截至2020年4月青海省政府发布部分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告,共和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5.45%降至2019年底的零,7镇4乡、99个行政村以“户有致富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支柱产业”为标准,秉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多元”探索发展,“多维”破零复壮。   谋变——   从“单兵作战”   到“全域谋划”   共和县作为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2015年全县认定贫困村40个,99个村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88户14547人。诚然,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伊始,共和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字一号工程和最大、最急、最紧的民生工程。   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建设绿色文明和谐小康新共和为目标,坚定不移抓发展、保生态、惠民生、推改革、促和谐、强党建,开创了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生态趋优向好、改革纵深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党建从严从实的新局面。   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上重要位置,一系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按照“一村一策”模式,通过村民自主、乡镇审核、县级评审的方式,2016年以来,共和县共投入资金13267万元,按照贫困村每村162万元发展光伏扶贫项目、非贫困村每村10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的标准,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法”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导各村发展产业带动型、资产经营型、资产购置型、服务创收型、乡村旅游型、自主经营型、资金入股型等多类型的村集体经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共和县在海南州率先建立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着重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对有一定集体资产资源条件的村,着重给予引导性支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经营管理能力指导;对薄弱村、空壳村,着重给予资产性扶持,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资产量化一定比例作为村集体经济与当地区域经济更好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滚动发展、联合发展方式,共和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99个村全覆盖,均实现“破零”,一些村年最高收入可达40万元,一些村最低收入为3万元。   谋势——   从“点上开花”   到“面上结果”   村集体经济实现从“0”到“1”的变革,共和县把“破零”工程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一体推进,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时总结经验、梳理问题、推动落实。   依山傍水,做强乡村旅游激活型。随着高原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共和县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市场前景明朗,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成为村集体热门产业和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如倒淌河镇蒙古村总投资3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委会将宾馆承包给本村致富带头人,每年租金30万元。黑马河镇文巴村通过修建宾馆、改造原有闲置房屋,引进能人经营发展乡村民宿游,年收取租金达30万元。   就地取材,做活特色种养培育型。大力培育发展特色种植、生态畜牧业、舍饲养殖等村集体经济产业。借机海南州“再造一个畜牧大州”目标,共和县积极盘活废弃闲置资源,发展特色牧家乐、农家宾馆,实现村集体经济统一开发利用,提高了闲置资源利用率。沙珠玉乡扎布达、上村、种子、耐海塔、直乃亥以及切吉乡哇合、乔夫旦、东科村2018年发展藏系羊繁殖项目,收益3.2万元至7万元,下卡力岗藏系羊繁殖收益达18.8万元,村集体经济“殷实”。   抱团发展,做大物业租赁收益型。面临着扶贫产业选择难、难选择的困境,为此购置商铺、资金入股不失为“一劳永逸”、稳固收益、风险较低的产业选择方式。倒淌河镇黄科、黑科、哈乙亥村,恰卜恰镇尕寺、西香卡、索尔加、铁盖乡拉才等村均在香巴拉广场、青年创业街、玉龙公司、城北新区购置面积不等的临街商铺,2018、2019年购置商铺的52个村,收益2万元至5万元。   兴办实体,做高生产加工创收型。依托特色资源、原有生产基础、人才禀赋等优势,扩大投入以及创办榨油坊、面粉粮油加工等一系列实体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发展模式,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牧业,拓宽了农牧民就业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破零复壮工作千条线,穿针聚合在“多维”,通过因地制宜精准“把脉”,因时制宜精准“下药”,针对不同乡镇、不同牧户的贫困症结和发展优势,突出重点,大政策里找到机遇,大方向里把好定位,用“多维”的思路实现了特色牌先打、好牌主打、差牌巧打,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态势。   谋新——   变“单一模式”   为“多维发展”   某种程度上,海南州府所在地的共和县,有着青海“缩小版”的特征,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大部分行政村底子薄、基础差,手里的“好牌”少之又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极为有限,只能走自己的路。   围绕打造三江源区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先行区目标,抢抓青海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重大机遇,共和县依托丰富的风、光、水能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布局,强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海南州生态光伏发电园区落户共和县塔拉滩,成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区。   新能源产业代表着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的方向,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领域。对于共和县来说,想要充分依靠这种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   共和县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紧紧抓住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和塔拉滩光伏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光伏园区实施青海省10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制定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实施细则,2018年投资6516万元、2019年投资851万元实施40个贫困村9.6兆瓦村级光伏扶贫项目,于2018年12月底已并网发电,2019年第一次收益为120万元(每村3万元),项目惠及13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了稳定贫困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支撑产业。   力量向难点集中,政策向重点倾斜,资源向“多维”汇聚,犹如一场春夜喜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滋润了农村广袤的天地,加速了原有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肢解,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发展了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全县9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实现“破零”,不仅缓解弥补公共财政投入基层不足的窘境,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活跃了乡村市场环境,促进了基层生产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   “百舸争流,奋辑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共和县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走出了一条符合青藏高原实际、地域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经济振兴之路,改变了村容村貌、富裕了农村牧民,让鲜艳的党旗在泛共和盆地扎得更牢,高高飘扬。

“多元”探索发展 “多维”破零复壮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