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健康报》评出年度十大卫生与健康新闻!

  • 情感
  • 2024-12-23 23:19:56
  • 1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党的十九大明确健康中国战略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相关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健康服务模式实现转变;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推动医改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形成框架转向制度建设,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和综合推进;13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要求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整合型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工作,顶级医疗资源布局有了国家规划;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鼓励药品及医疗器械创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助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国家提出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加快培养大批合格医学人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一系列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指引各领域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带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点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部署。未来,卫生与健康事业必须沿着十九大画出的健康中国路线图扎实前行,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让全体人民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健康中国梦,需要卫生计生行业在深化医改、改善服务、科技研发、健康促进等众多分支领域真抓实干、有新作为;需要进一步推进跨部门协作,将健康融入公共政策,全面构筑健康安全防线;需要动员每个家庭、单位、村镇、社区、城市等“健康细胞”积极参与。在实现健康中国梦的路上,我们还要把改善和促进健康公平作为重要议题,不断强化均衡发展,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人群之间的健康差距,不落下一个角落、一个人。 系统全面的战略部署和日臻完善的顶层设计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众追求健康幸福的愿望有了顶层回应。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选择已经做出,美好蓝图已经绘就,行动纲领已经明确,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卫生计生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母法”将筑牢法治根基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12月2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在京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作为卫生与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在万众期待中,经历了多年的酝酿。2014年12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召开立法工作启动会议,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起草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组,于2016年年底形成初步草案。今年以来,起草工作小组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前期的立法思路和草案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完善,主要增加了健康促进相关的内容,使草案与目前的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目标相适应。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起草工作小组根据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该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落实宪法关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的规定;二是引领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局;三是推动和保障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在该法草案起草过程中主要坚持4个方面的基本立法思路:一是反映医疗卫生事业基本规律,明确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二是明确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并保障其公平可及;三是明确各级政府在保障公民基本健康权益和推动健康工作方面的责任;四是将医改中一些有效的、好的举措上升为法律规定。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在作草案说明时表示,目前草案所称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与原名称“基本医疗卫生法”仅多几个字,但是不仅涵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还从更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充分体现大卫生、大健康,以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新理念。 点评 从法律名称由原来的“基本医疗卫生法”更改为“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一路走来,该法律草案的名称历经了多轮变迁,在扩充法律调整范围的同时,体现了立法思路不断完善的过程。该部法律不仅将为未来医卫健康领域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并作出制度安排,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权益息息相关,是一部行业大法,也是一部民生大法。 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建立,卫生事业发展中许多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需要有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予以规范;同时,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和具体制度,也需要及时上升为法律。通过立法,在坚持政府主导,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保障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等方面作出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法律在引领、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保障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该法律草案如今正式进入立法进程,有利于明确改革方向、推动改革,也有利于对医改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为医改注入新动力。 实现中国梦不能落下一人 健康扶贫举措频出力度加大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我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占比达到44%,成为最为突出的致贫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 今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提出,2017年~2020年,对核实核准的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实施分类分批救治,确保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截至目前,各地分类救治421万名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其中30万人已治愈、134万人病情好转、48万人病情稳定转入长期康复治疗。 与此同时,在持续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我国卫生计生援疆援藏工作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加大力度,深入开展“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显著提升了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目前,新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由2012年的1.832万个增加到2016年的1.89万个,每千人病床数由5.89张提高到6.5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13.67万人增加到17.10万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3.14/10万、19.42‰。西藏卫生人员增长到18882人,卫生机构1476个,病床总数14882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65元,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09.9/10万、13.89‰,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2%,已有266种疾病不出自治区、1726种疾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疗,县级医院能够治疗常见病。 点评 无论是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还是卫生计生援疆援藏工作,都是为了弥合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差距,在实现健康中国梦的路上不落下一个地方、一个人,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美好愿景。 当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任务也越发艰巨。急需支援和脱贫的对象,大多是条件差、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都是需要下大力解决的“硬骨头”。兜底保障机制能否建立,事关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人口脱贫成败。应通过现有医保制度做加法或以专项健康扶贫补充保险形式,精准地为农村贫困人口再增加一道保障线。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很多疾病只能进行长期科学的管理,需要后续一系列的医疗、康复、照护等支持。这决定了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要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建立长效机制。因此,做好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不能仅靠卫生计生一己之力,要有一套各相关部门详细的分工协作措施,卫生计生、民政、社保等多套人马、多项资金必须有机配合;更要加快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可及性,确保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 以药补医退出历史舞台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运行新机制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以“抓落实”为医改主旋律的2017年,公立医院改革如期全面铺开,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实行了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全国公立医院从此告别以药补医,逐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翻开了发展新篇章。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改革前,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补偿机制扭曲,以及医院内部分配与创收挂钩等不合理体制机制因素的存在,使得公立医院在运行发展中过度考虑经济收入,追求规模扩张,对资源和患者形成双重虹吸,拉高了卫生总费用。经过改革,公立医院收入结构趋于优化,次均费用增幅持续下降,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为有效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医联体建设成为今年深化医改重点任务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国务院办公厅4月23日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以此为方向,各地迅速展开行动,三级医院纷纷投身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全国近90%的三级医院参与了医联体试点,实现了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超过80%的居民1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通过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把大医院的医生引到基层,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就近就医,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点评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尽管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在“十三五”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仍是深化医改的一大要务。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必须进一步遏制公立医院的逐利冲动,使其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定位;让公立医院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实现公立医院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发挥好公立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医疗机构产生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精准定位、提高效率的内生动力,必须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让各项措施综合发酵,把制度建设贯穿全程。 医联体建设的推进,使得患者能够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方便地接受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头重脚轻”和碎片化之痛将逐渐缓解,阻碍机构协作、资源整合的各种壁垒将逐渐消融。有医联体这个强大后盾,基层医生才会真正成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小厕所”影响“大民生” 爱国卫生运动确立新时期工作方针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5月,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暨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42字工作方针同步出炉,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 这是继1978年和1989年后,爱国卫生运动第三次发布工作方针。1978年,李先念同志提出了“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16字爱国卫生运动方针。198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爱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 改水改厕,是爱卫的“看家本领”。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由1993年的7.5%提升至2016年的80.3%,东部部分省份超过90%。卫生厕所的普及对预防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计划,2020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同时,进一步提升改厕质量,力争2030年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点评 进入新时代,或许有人会嫌弃爱国卫生“太老”“太土”——除“四害”、改水改厕,这些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的老办法,解决的也是蚊蝇孳生、城市脏乱差等老问题,而我们眼下面临的是慢病井喷、环境污染、雾霾频发这些让人焦头烂额的新问题,爱国卫生这个老办法还行得通吗? 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高精尖技术。不可否认,高精尖技术的确解决了医学中的部分难题,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我们也应看到,高精尖往往针对的是疾病诊疗,这与当下建设健康中国,预防为主的理念不相适应,尤其涉及全体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其收效甚微。此外,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公共卫生的发展须依靠政府的管理与投入以及群众的积极响应,二者合力方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这正是爱国卫生这个老办法的精髓所在。 当然,老办法要想焕发新生机,也需自身不断吐故纳新,紧扣时代脉搏。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爱卫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建设覆盖全国的爱国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健康”的作用,扩大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贴近群众生活,形成符合国情、具有时代特点的爱国卫生发展模式。 新农合结报为参合人口谋便利 全部省份接入 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说,截至8月底,新农合异地就医直接结报工作进展良好,顺利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年度任务目标。同期,人社部也宣布,将在9月底前全面完成医保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截至9月底,全国所有省份和统筹地区已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并联网运行,覆盖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人员。困扰我国参保人群的异地就医直接报销难题开始步入历史。 2016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医保异地报销的民生痛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承诺,政府下决心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 民之所望,迅速转化为政府行动,相关部门的工作进入“快车道”。去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财政部制订《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异地就医补偿管理政策、信息系统功能和服务网络;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前期举办8省互认签约的基础上,在京举办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跨省就医结报签约仪式,将异地就医范围扩大到31个省(区、市)的定点医疗机构;今年5月9日,人社部公布了首期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地区和定点医疗机构名单。此后,为全面完成和推进医保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任务,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全力奋战50天,确保8月底前基本完成异地结报工作任务”。人社部也要求“决战3个月,打赢百日攻坚战,确保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全面启动、联网运行,确保在线备案人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全部实现直接结算”。 在两部门的全力推动下,该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年度收官之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报销的便利。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新农合异地就医直接结报工作已覆盖9省全部1.5亿参合人口;人社部统计,全国联网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已全面联通所有省份的400个统筹地区,覆盖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等各类医保制度。 点评 在全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跨省异地就医是否会导致更多患者向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地转移、医疗资源稀缺地的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加大,曾引发不小的担忧。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前提下,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医保基金和患者都没有压力,同样需要加强研究。事实证明,这些难点并没有阻碍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报销的进程,通过算大账、强服务、精管理,越来越多的人正享受到即时报销的便利。 当前,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群跨省异地就医直接报销的体制、机制均已建立,只要符合相关的手续要求和转诊规定,参保人员在异地住院接受治疗后即可享受直接报销服务,免除了往返奔波之苦,减轻了费用垫付压力。医保的改革,推动了民生福祉的进步。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异地就医直接报销还处于“稳步前进、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知晓、信息联网、医保制度整合等方面的因素,在现实当中并非每个人都会顺利实现直接报销。对这些工作当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既要给有关部门的工作以信心和耐心,同样也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在既有基础上常抓不懈,又将好事办得更好。 尊医氛围逐渐形成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医师节”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经过医务界长期呼吁,我国医师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也是我国拥有的第4个行业性节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介绍,2016年8月19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1100多万名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 近年来,国家着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在今年8月17日召开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卫生和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他指出,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恪守宗旨、辛勤工作,以实际行动培育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怀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新局面。 除领导人的肯定和勉励外,国家还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例如,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患者需要抢救却不能取得近亲属意见的情况下,医务人员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授权的负责人批准立即实施相应医疗措施,患者因此请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点评 要想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取得实效,开创卫生和健康事业新局面,需要卫生计生工作者自觉肩负使命,把新的健康理念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需要不忘初心,实干担当,勇立改革潮头。需要立足国家发展需要,锐意创新,攻克疑难疾病,并将健康技术、产品、服务与群众健康需求更好对接。还需要修身立德,自觉秉持精诚仁和的职业操守。 医师节的设立、国家对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的表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医师职业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高度肯定,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不过,认可的背后还隐含着更多期待,全体医师应把社会尊重自觉内化为职业使命感,展现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不辜负全社会的尊重和厚待。 此外,要打造一支医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还需要各地各部门用医教协同培养人、靠保障待遇吸引人、不拘一格使用人、千方百计凝聚人。只有这样,建设健康中国才能夯实人才基石,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行动计划”成为递向社会新名片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三年成效显著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近年来,分流困难、流程环节复杂等问题,让人们对大医院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流程等颇有微词。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镇江市视察时指出,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均等化愿望十分迫切,像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人满为患,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为此,2015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启动为期3年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督促城市大型三级医院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创新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措施。 今年是“行动计划”第一阶段收官之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评估显示,今年,90%的重点任务已经在三级医院得到落实。我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已开展预约诊疗;2777家医疗机构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方式,同比增加1399家;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至12.8%;1340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病房服务,86%的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目前,远程医疗已覆盖1.3万个医疗机构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开展远程会诊以及远程病理、影像、心电诊断等服务总例次超过6000万,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工作中形成的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将固化成医院工作制度,不断落地深化。2018年~2020年,将实施第二个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未来3年将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提高医疗服务品质,计划创新开展10项改善医疗服务新举措,包括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一体化服务、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等,进一步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点评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行仅3年,但已成为医疗卫生系统递向社会的一张新名片。在医改目标尚未完全达成、医患矛盾还没完全缓解的当下,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全员、全岗、全程的优质服务,改善患者看病体验,增进医患双方感情,这份主动和热情,是社会、民众、舆论为之齐声点赞的原因。 改善服务能力、优化服务体验,最需要的不是医疗机构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是服务提供者运用智慧、经验、心血,去做出一个又一个细节改进,这需要全行业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挖掘潜力、释放能力。同时,改善服务也是全系统重新检视和提升自身服务及管理能力的宝贵时机。流程梳理和改造优化了就医秩序,有效拉近了医患感情、和谐了医患关系,为改革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氛围。全系统的改善和探索,总结和提炼出不少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效率、整合医疗资源的新模式和新理念,这也从整体上助推了医疗供给侧改革,让医疗系统更具服务社会和患者的能力与实力。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改善医疗服务依然在路上,需要全行业每一位从业者继续不断付出努力。 办诊所多了条“阳关道” 《中医药法》配套政策 密集出台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2017年,无论是渴望获得正式行医资质的民间中医,还是有志于开办纯中医诊所的高水平中医人,都是充满利好的一年。自7月1日《中医药法》施行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文件,都在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洞开新的“阳关道”。 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申请考核医师资格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实行学历“零门槛”考核,符合条件的人员经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可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合格者经注册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可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这不但对于我国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大量有名、有技的民间中医“非法行医”带来合法出路,而且有利于保存一些中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方法。 而同时发布的《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则使得运用中药(民族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纯中医”诊所,开办时少些办不下去的顾虑,不再受限于个别空间面积、饮片品种等,更加灵活便捷、便于因地因人因技术特点制宜。 伴随上述两举措的出台,相关“纯中医”诊所建设标准、各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实施细则也将陆续出台,中医人多年来的诉求将变为现实。《中医药法》及配套文件的落地实施,必将推动中医药更加繁荣发展,促进中医药服务在基层释放出巨大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点评 政策出台并不意味着民间中医“转正”、中医诊所备案管理从此大路通畅。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难题尤其考验中医药行业管理智慧,倒逼其管理能力提高。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方面,“转正”考核松紧尺度如何把握?疗效考核以什么为标准?技术特点多样,能否合理考核,不漏不纵?在民间中医“转正”需求迫切、人员众多的地区,如何保证考核准备有序、过程平稳?如何避免不法个人、机构浑水摸鱼,借机坑蒙拐骗?如何防止把考核过程变成个别机构和专家极力寻租?“转正”后怎样进行常态管理…… 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方面,改审批为备案后,如何在打开办诊所口子同时又不降低办诊所标准?如何强化过程管理?如何解决监管人力不足?如何设计退出机制和惩戒机制…… 这些难题的背后,是如何保障中医药健康发展、老百姓安全有效地获取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而解决的关键,则需要转变过去设门槛、缩口袋式的管理思路,改为开口子、促活力、强服务、重过程、早预警式的管理模式。以此为契机,我们将经历中医药行业契机与历练的并存期,期待更完善、安全、多姿多彩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和产业春天。 为健康中国注入“营养素” 国民营养计划开创大营养新格局 新闻回放 向上滑动阅览 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年~2030年)》。《计划》围绕营养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加强营养能力建设、强化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加强营养健康基础数据共享利用、普及营养健康知识等方面做出具体阐述,并对人群贫血率、学生生长迟缓率、肥胖率、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等方面设置了一系列量化指标,针对全人群、全周期开展多项重大行动,包括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贫困地区营养干预行动等。 7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国民营养计划(2017年~2030年)》新闻发布会,明确推动计划和行动方案“三步走”战略定位和具体路径,开创大营养、大健康、大融合、大发展的国民营养健康工作新格局。“第一阶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加强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初步实现营养健康科学化、标准化”;“第二阶段,满足营养健康多元化需求,实现营养健康精准化和现代化”;“第三阶段,推进营养健康与科技革命、新生物学革命、人工智能、全息数字人、学习及计算机深度学习的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国民营养健康智慧化和个性化。” 12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实现营养健康的科学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把国民营养计划当成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做成放心工程。会议对国民营养计划具体落实有了明确分工,农业部主抓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的营养化转型,国家体育总局探索全民健身、促进体医融合。 点评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民对吃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享受转变,同时,我国还面临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国民营养计划》在此节点出台十分及时,同时也成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了“营养素”。 如何做好《计划》的贯彻落实工作,让计划落地生根、更接地气,将是新一轮考验的开始。目前,我国营养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仍不健全,营养学界一直呼吁通过立法解决。《计划》的出台,只是推动营养相关工作发展进程的重要一步,落地实行的前路走得如何,才更具实际价值。从营养健康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到省、市、县三级营养工作体系完善,再到营养人才队伍的建设,如何将营养网络编制得更密更牢,还需《计划》之后更多配套文件跟进。与此同时,营养健康工作还需多部门协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很多问题、困难,还需要在发展中一步步解决。《计划》为营养健康工作新征程开了一个好头,而要走出康庄大道、赢得光明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干劲。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韩 璐 健康报记者 叶龙杰 甘贝贝 张 磊 孙 梦 崔 芳 杨金伟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健康报》评出年度十大卫生与健康新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