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红楼梦:为什么和尚告知甄士隐,他与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播报文章

  • 情感
  • 2024-12-24 13:08:30
  • 5

红楼梦:为什么和尚告知甄士隐,他与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播报文章

红楼梦:为什么和尚告知甄士隐,他与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播报文章

  甄士隐于梦中听闻僧道讲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草的故事,实际是曹雪芹妙笔借以铺垫情节,说清楚“女娲补天石”于整个故事的关系。且由甄士隐一人身上牵线,为日后贾宝玉的故事埋下伏笔。

  僧道二人对甄士隐说,实际是作者在对读书人说。而甄士隐与贾宝玉并无任何关系,却借由一个小细节而产生关联。我们看书中的这段对话描写。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固不可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得见否?”那僧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面大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引程甲本第一回)

  这一段话里夹杂了大量儒释道三家的名词偈语。需要注意的是和尚、道士、甄士隐三人就是佛、道、儒三家的代表。

  甄士隐一开口提到的“因果”就是佛家名词。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记载:“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是说事物有起因必然导致相应的后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是以《涅槃经·陈品》就明确说法:“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甄士隐虽是儒生却博古通今,于儒释道三家学问都有高深涉猎。他与僧道的答对,实际表现出古代文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出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魅力。

  甄士隐以“弟子”之礼自谦,也表现出古人对待神佛的敬畏之心。红尘碌碌,哪怕身处荣华富贵者都只是“槛内人”,名利后所求自然是超脱红尘,寻求作那“槛外人”。这便有了敦煌、云岗、龙门等等石窟中大量供养人的存在。

  即便是甄士隐也依旧无法真正看淡生死。他想要超脱以免“沉沦之苦”,是佛家对因果报应论的核心总结。是说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于六道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种恶因,得恶果,就要承受从天降到人,从人降到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不得解脱。

  而得道解脱,便能摆脱轮回苦楚,获得长生、大自由。

  甄士隐也是当局者迷。如果超脱就得大自由,那神瑛侍者也不用只因为灌溉了绛珠草,就结下因果,生出凡心,需要下凡历劫了。僧道二人真的大自由,也无需为了众人下凡跑前跑后的张罗。可见“自由”一词,在不同阶层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此时甄士隐站在槛内望向槛外,却不知槛外人也有身不由己的苦恼。

  僧道将能说的都说给甄士隐听了。面对他求点拨的问题却避而不谈,只说“天机不可泄露”。显然是上位者打官腔的嘴脸,只说自己想说的,不管别人关心的。

  “玄机”是道家言语,指奥妙之理为“玄机”。和尚用“玄机”打马虎眼不点拨甄士隐,此义当同“天机”说法。言外之意是告诉甄士隐:“我不告诉你,你也别问。”

  甄士隐也曾是“宦游人”,自然听懂和尚拒绝之意,便转移话题要看一看“蠢物”为何?

  严格来说甄士隐“死缠烂打”有点唐突。萍水相逢,别人的东西无论如何不应该要求一看。曹雪芹让他如此“不识趣”,实际就是将他与通灵宝玉也就是日后的贾宝玉关联起来,以全其“真事隐”的真相。

  果然,和尚倒大方的给他看了一眼,却是真正的只一眼见到“通灵宝玉”四字,来不及细看就被夺了回去。只说到了幻境,转过石头牌坊后,就不见了僧道踪影。

  “牌坊”又名“牌楼”。属于中式建筑中的一种门洞式建筑。多由两个、四个或六个并列的柱子构成,顶上有檐,上刻题字。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市要冲,用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教。

  太虚幻境前立着的石头牌坊,多少带有一些讽刺封建礼教之下的“贞节牌坊”的意味。那样一处全是女儿的所在,立着这么一座牌坊,分明是一道枷锁套在了女儿的头上之意。

有话要说...